文章
数据的逻辑主题边界
主题域模型不直接定义"业务边界"(这是业务域的职责),而是定义数据的逻辑主题边界
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彻底理解「数据的逻辑主题边界」这个概念。
🌰 生活案例:超市商品管理
假设你开了一家超市,需要管理所有商品。从「业务视角」和「数据视角」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分类方式:
1️⃣ 业务域(部门视角)
超市的业务部门会这样分工:
- 采购部:负责进货
- 销售部:负责摆货架、促销
- 仓储部:负责库存管理
这是业务边界(按部门职责划分)。
2️⃣ 主题域模型(数据逻辑视角)
而如果从数据管理的逻辑主题来看,商品数据可以这样划分:

这就是数据的逻辑主题边界:
- 商品主题域:跨越了采购(进价)、销售(名称)、仓储(库存)三个业务部门的数据
- 交易主题域:涵盖收银台的交易记录和线上订单
- 用户主题域:整合普通顾客和会员数据
🔑 关键理解
- 为什么叫"逻辑"边界?
- 采购部、销售部是物理存在的部门(业务域)
- 而「商品主题域」是虚拟的数据集合,它打破部门墙,把分散在不同部门但逻辑上同属「商品」的数据归类到一起
- 类比其他场景
- 你的手机相册:
- 业务域:按拍摄时间排序(相机功能)
- 主题域:按逻辑分类【人物】【宠物】【旅游】(相册分类功能)
- 学校管理:
- 业务域:教务处、财务处、宿舍管理处
- 主题域:【学生信息】【课程信息】【缴费记录】
- 你的手机相册:
💡 记住这个本质
主题域模型就像你整理电脑文件夹:
- 按业务域:
C盘/部门/财务部/2024报表.xlsx
(物理存储位置) - 按主题域:
D盘/项目数据/双十一促销/(包含财务、销售、物流的所有相关文件)
(逻辑关联性)
它解决的是「数据应该按什么逻辑聚合,而不是按谁产生数据来堆放」的问题。
在主题域模型中:
- 不会出现
采购主题域
(因为这是采购部的业务职能) - 而是出现
商品主题域
(因为这是数据的逻辑分类,可能包含采购部的进价数据、销售部的定价数据、仓储部的库存数据)
常见误区
很多初学者会错误地这样划分主题域:

这其实是业务域划分,不是主题域模型!
🌟 主题域模型的黄金法则
如果一个"域"的名称直接对应某个部门或职能,它大概率是业务域而非主题域。
🛒 超市案例对比表
分类角度 | 业务域(部门视角) | 主题域(数据逻辑视角) |
---|---|---|
定义 | 按谁负责管理划分 | 按数据关联性划分 |
示例 | 采购部、销售部、仓储部 | 商品域、交易域、用户域 |
数据 | 采购部的供应商合同 | 商品域中的"供应商+商品+库存"关联数据 |
类比 | 图书馆的采编科、借阅处 | 图书数据中的"书目域"(包含采编的ISBN、借阅的流通记录) |
💡 终极判断方法
当不确定一个分类是否属于主题域时,问:
"这个数据集合是否天然属于同一业务概念?"
- 是 → 主题域(如商品、订单)
- 否 → 业务域(如采购部、财务部)
主题域模型就是要摆脱组织架构的束缚,回归数据本身的逻辑关联性。